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渔业互保协会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各地资讯 正文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日期:2020-06-17 09:34:23
来源:威海蓝色发布
分享到: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综保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进一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促进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海洋强市战略实施,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以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质量兴渔、依法治渔、市场导向、创新驱动,全力打造全空间、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体系,加快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生产方式低碳、产业结构合理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格局,推进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建设。

(二)主要目标。到2022年,创建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新增10处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70%以上,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规模化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水产养殖业生产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建成全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样板。到2035年,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养殖尾水实现全面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格局基本实现。

二、科学布局养殖生产

(三)优化养殖发展布局。全面落实市、县两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照划定的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科学布局养殖发展空间。统筹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严格限制养殖水域滩涂占用,严禁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用途,合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养殖生产空间和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标黑体字为牵头单位,以下工作均需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四)规范养殖生产行为。推动用水与养水相结合,实行轮作轮养、阶段性休养,降低传统养殖区水域滩涂利用强度。开展水产养殖容量评估,科学评价水域滩涂承载能力,制定威海市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各养殖水域的适养物种、养殖规模、养殖密度,推行“生态疏养”可持续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五)拓宽养殖发展空间。启动“深蓝行动”,引导近海养殖向深远海发展,鼓励开展北黄海冷水团、大型养殖工船、抗风浪智能网箱等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发挥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秘书处作用,进一步拓展与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水产养殖合作。推进斐济—中国渔业综合产业园和加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海外渔业基地建设,开拓水产养殖发展新空间。(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商务局)

三、大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

(六)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桑沟湾、爱伦湾、临洛湾等适宜海域,积极推广唐启升院士首创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利用海带、海参、鲍鱼、扇贝、海水鱼等养殖品种间的互补优势,提高养殖产品质效,控制近岸水域富营养化,打造高质量海洋牧场,示范引领海水养殖绿色生态化发展。(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七)加快生态养殖浮漂更新改造。借助全省海上生态浮漂更新试点机遇,加快淘汰近海筏式、吊笼养殖用泡沫浮漂、劣质塑料浮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PE等新材料环保浮漂,到2021年,更新生态环保材质浮漂不低于500万个。(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八)推进养殖尾水及废弃物治理。依托“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和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依法开展水产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养殖尾水监测,规范设置养殖尾水排放口,实施养殖尾水有效处理或循环利用,推进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

(九)加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支持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等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工作,新增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和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减少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鼓励生态饲料的研发和应用。(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科技局)

(十)加快提升种业支撑能力。加强优良种质资源引进、良种培育和良种扩繁,在文登区泽库镇、荣成市虎山镇、乳山市徐家镇、南海新区小观镇规划建设4处高标准现代水产种业园区,在高区双岛湾打造1处国家级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在全市打造10处专业性育种基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龙头企业。科学开展水生生物苗种增殖放流,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修复。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规范管理。加大松江鲈鱼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完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管理,严肃查处无证生产。(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四、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十一)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属地监管职责,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养殖水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和质量标准制修订。严格检测机构资质管理、跟踪评估和能力验证,加大产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力度。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完善水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十二)强化投入品管理。严格落实兽(渔)药、兽(渔)用处方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强化水产养殖用饲料、兽(渔)药等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水环境改良剂的使用,健全投入品使用记录和风险监测制度,加强养殖生产相关记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使用投入品的行为。(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三)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市级水生生物健康促进中心和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4处县级分中心以及一批疫病防控监测点,提高疫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能力。完善渔业官方兽医队伍,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开展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试点建设,支持水产养殖用疫苗推广,推进病死养殖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五、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十四)构建碳汇渔业。大力发展经济藻类养殖和贝类养殖,开展海草床和盐沼修复工程,扩大碳汇量,修复生态环境。推进焦念志、唐启升等院士专家在我市建立碳汇实验室,加快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楮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海带养殖碳汇交易方法学备案,推动碳汇资源市场价值变现。到2025年,基本建成引领全球的现代化碳汇渔业示范体系。(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科技局)

(十五)提升养殖装备化和信息化水平。依托国际海洋科技城和全市20个涉渔类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大型养殖工船、深远海抗风浪养殖网箱的研发应用,加快自动投饵机、网箱监控装备、水质检测装备、疫苗注射机等配套设备的技术攻关。推进海带、牡蛎、海参等高产量海产品生产、加工机械研发。推广现代节水、节能、循环、减排、尾水处理的设施设备。推进水产养殖与观测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智慧渔业应用基地。(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中心)

(十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发挥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威海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作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完善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基地。加强水产品市场培育,完善水产品销售线上线下经营体系,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稳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区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提升“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十七)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所,强化科技支撑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团队+基层渔技推广体系+高素质渔民培训”的新型渔业科技服务模式。推进“一带一路”渔业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十八)完善养殖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和壮大100家水产养殖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渔民提供全程服务。鼓励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推行“大渔带小渔”发展模式,实现养殖户与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有机衔接。(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十九)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制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挖掘水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资源,全力打造“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文登蚝”特色品牌。支持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和国际认证,加强绿色水产品品牌保护和宣传推介。(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六、落实保障措施

(二十)加大资金投入。各区市、开发区要加大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探索将水产养殖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威海银保监分局)

(二十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区市、开发区要把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评价内容,研究制定本区域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要求,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执法监管,依法保护养殖者权益。(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