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渔业互保协会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正文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海洋强国建设

日期:2022-03-16 10:37:16
来源:观沧海公众号
分享到:

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记挂在心的大事。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从海洋碳汇到海洋综合试验场,从粤港澳大湾区到西部陆海新通道,十年间,我国涉海区域蓬勃发展,海洋科技持续创新,海洋生态不断向好。

如何进一步推进陆海统筹,探索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如何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绿色发展提供“蓝色途径”?如何保护海洋生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打造海上“能源岛”

推动海洋资源融合利用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发展海洋经济”。

《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疫情“大考”中,我国海洋经济总量有所下降。如何推动海洋经济复苏,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认为,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具有类型多、起步早、周期长、成果少、产业化慢等特点,加大力度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设计和制定海洋新能源整体资源开发规划,统筹开发海洋新能源资源。开展以海上风电产业为标本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范式研究,获取海洋经济新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

针对如何快速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全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应根据“双碳”目标、各类新能源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实际科学设定海上风电发展规模。优化海上风电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同时统筹海上风电和岸上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建议,加大海上风能资源勘查力度,全面掌握海洋风能资源储量和分布特点;结合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打造风能、氢能、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场等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

“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单一能种为主,海域利用效率和项目整体效益不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服深圳分公司总经理郝振山说,未来打造海上综合能源开发体系,由单一资源开发向多能集成开发转变是必然趋势。

利用海岛资源

构建现代海洋经济带

丰富的岛屿资源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依托,而海岛优越的地理区位、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等,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是未来我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邮政营业所主管兼邮递员谢坚建议,充分利用海岛资源,加强港珠澳海洋海岛经济发展深度合作。

“应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合作,积极探索并利用好海洋海岛资源。”谢坚提出,可以用智慧科技管控人船到湾区各海岛区域交流互动、旅游观光,为粤港澳三地海洋海岛旅游提供广阔新空间,这样既能创造二次创业就业机会,又能为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打造深水港也是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的一种途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黄武建议,在珠江口万山群岛地区,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超级深水港,并打造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他认为,建设深水港可以利用群岛岛屿空间布局,同步规划海陆空间,建设高效便捷的疏港运输系统和现代海洋经济带。

“海岛地区除了要各地自主‘发力’外,更需要向上‘借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迪特高强度螺栓有限公司热处理车间主任滕宝贵建议,国家层面应从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强化重大项目要素支撑、强化涉海领域改革创新这几个方面,助推海岛建设发展和乡村振兴。

走向深远海

加大海洋装备科技研发

如何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哪些领域需要重点发力?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建议,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海洋科技专利运营池,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海洋科技金融聚集效应,推动海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财税支持,设立海洋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此外,他还建议,建立海洋科技信息与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形成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瞄准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深远海的开发离不开航行装备的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指出,我国深远海航行装备研发起步较晚,技术链与产业链不健全,自主配套能力不足。他建议,加快推进深远海航行装备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关,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建议列为国家科技专项重点支持,进一步推广深远海安全保障技术、航行与安全保障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

“我国在深水海洋工程涉及的水下设备、浮式系统配套核心装备、关键部件等方面也需要加快研发。”郝振山建议,针对加大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特别是深海油气开发这一大势所趋,有必要建立3000米深水海洋油气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装备和运维保障的技术体系。

水光接天,星辰连江。星辰大海皆征途。

“目前我国海洋二号 B/C/D卫星均搭载了 DCS(数据收集系统)载荷,将高纬度地区、无人区和远海区域的有关气象、水文,海洋探测、环境监测等数据有效回传,应用效果显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蒋兴伟提出,应推进国家 DCS系统建设。

“DCS系统具有全球化性质,特别是在海洋气象领域广泛应用于浮标数据收集、自动化气象海洋观测站数据收集等。”蒋兴伟建议,应尽快由国家统筹协调支持 DCS系统研制、搭载及其应用,将其纳入“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有关计划项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全球治理。

良法护航

立体推动美丽海洋建设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海洋。

健康、富有活力的海洋是海洋强国的标志之一。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留下永续造福人类的“蓝色银行”?

生态保护,立法为先。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表示,为进一步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研究,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进程刻不容缓。对此,吕忠梅建议,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环境法典“自然生态保护法编”。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还应完善我国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的司法体系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指出,我国相关诉讼案件办理依然存在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损害鉴定难等挑战,特别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更面临一系列问题。

对此,印萍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司法鉴定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创新生态环境损害多元化赔偿方式,保障受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

立法保障是基础,加强海洋污染监控和防治是保护海洋生态、建设大美海洋的关键动作。

针对我国海洋污染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侯一筠建议,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在重点关注海域实行快速连续跟踪监测;建立国家海洋数据网络共享平台,保证海洋观测数据的时效性、共享性和安全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有关海洋污染的调查、研究等活动,提高防治海洋污染的能力。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构建全方位陆海一体联防联控机制,提升海洋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探索实施“湾(滩)长制”,加强跨区域综合协调,明确湾(滩)长,并与入海河流“河长”相衔接,构建一体化治理机制。

对标“双碳”

以蓝碳助力海洋生态保护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海洋碳汇即蓝碳,也成为代表委员探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高频词。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由此,全国政协委员于迅提出,围绕现有海洋生态保护体系,将蓝碳纳入生态保护指标范畴,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推动海洋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对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马进指出。

马进建议,开展全国海洋碳汇监测、调查和评估,加快建立健全系统性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

红树林是蓝碳“优等生”。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提出,要加大保护修复投入力度,构筑红树林生态保护防线。

海藻栽培也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在海洋里栽培大型海藻,相当于陆地上的植树造林。大型海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海水碳循环,其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还能吸收利用陆源污染排放到近海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是环境总账中的重要增益项。”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说。

张立祥提出,应在海域和滩涂使用上划出海洋农业的保护红线,并在管理政策上明确其具有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双重内涵。如此,既不占用耕地资源,又能补齐“海上粮仓”苗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