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渔业互保协会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保险资讯 正文

发展渔业保险 筑牢保障渔民利益的“安全堤”

日期:2023-03-13 09:39:32
来源:农险论坛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近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组织召开了“鼓励发展渔业保险座谈会”。来自来自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等单位部门的专家齐聚,深入研讨新阶段我国发展渔业保险的现实意义,渔业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构建多元化渔业保险产品体系等问题。现摘要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渔业是“大食物观”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主战场,发展潜力巨大, 但灾害多、灾损重,地方政府和渔民群众对发展渔业保险诉求强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渔业保险”,为争取渔业保险政策,提高渔业风险保障水平奠定扎实基础。

一、渔业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全面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渔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在大农业(农林牧渔)中率先开展市场化改革,特别是1984年实行经营体制和产品价格“双放开”,渔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产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建立了涵盖养殖、捕捞、加工、休闲等全产业链,形成了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利用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渔业发展之路。

一是产量产值高。自1989年起,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渔业人口超过1600万, 渔业从业人员近1200万,传统渔民超过500万,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690万吨,渔业产值1.5万亿,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渔业在有的地方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辽宁大连、山东威海、浙江舟山、福建宁德、广东佛山、广西北海等沿海地区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甚至70% 以上。从单个品种来看,大黄鱼、小龙虾、河蟹的产业规模超千亿,还有很多品种超百亿。

二是投入相对大。从生产构成看,渔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渔船、渔港、池塘、网箱等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和设施。而无论是渔船还是渔港,亦或是池塘、网箱的建设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是养捕结合。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中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水产养殖中,淡水养殖以池塘为主,面积近 7500万亩,海水养殖以筏式、底播、网箱为主,面积超过3000 万亩,淡水和海水养殖产量比为59: 41。捕捞业是传统产业,依然保持相当规模,近些年我国捕捞渔船近25万艘,捕捞产量达1296万吨。

四是作业范围广。1985年以来,我国渔船作业区域逐步 从近海走向远洋,现已覆盖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 海、南极海域及4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满足国内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不断做大做强水产品国际贸易。

二、渔业的重要作用

一是保障食物有效供给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年产量保持在6500万吨以上,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过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看,需要充分发挥水产品来源广和水产养殖产出动物蛋白效率高的优势,持续开发江河湖海资源,拓展渔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打造“蓝色粮仓”,推动食物供给向多元化转变,为把牢我国食物供给安全主动权提供支撑。

二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需要。渔业具有多功能性,不仅生产食物,也提供生态产品。水产养殖在极大减轻天然渔业资源利用压力的同时,还形成巨大的碳汇功能。充分挖掘渔业生态养护功能和“以养为主”优势,有效扭转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向大水面要品质,向深远海要空间,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供更多优质水产品。

三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渔业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大农业中,渔业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农民高出约1/5。借助沿江沿湖沿海地区渔业资源禀赋,坚持宜渔则渔,大力发展高水平的养殖、捕捞、加工、休闲渔业和现代化渔港经济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和强化渔业产业链条,是帮助农民拓展增收渠道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有2500余艘远洋渔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等海域作业,打破了美西方对深海大洋资源的垄断,也为平等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国常年有600-800艘渔船在南海海域生产作业,并开展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实施休渔期制度,组织专项执法行动,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渔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负责任渔业大国形象。

三、渔业面临风险和困难

渔业的生产环境和特征决定了渔业是高风险产业,与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同属《安全生产法》确定的八大高危行业。

一是海洋捕捞面临的风险远大于农业的其他行业。“十三五”时期,我国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年均发生161起,死亡失踪 172人。主要风险点有台风等自然灾害、渔船碰撞事故和非法渔业活动等。

    二是水产养殖面临的风险不低于农业的其它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产量损失54.67万吨,受灾养殖面积5828亩,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6.49 亿元。其中,风险因素包括疫病发生、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

三是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面临的共同难题是灾后复产 “难”。由于渔业产业前期投入较大,一般贷款占比高,一旦发生渔船沉没、池塘破坏、网箱毁损等灾害,渔民家庭和当地产业往往遭受灭顶之灾,许多渔民不仅拿不出钱恢复再生产,有的还会倾家荡产,甚至背上沉重债务。

四是目前渔业保险对渔业保障能力十分有限,仍是政策短板。近20年来,中央财政对渔业最大的支持是2006 年设立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而各地渔业发展支持资金也主要来源于此。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对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三大类16个大宗品种实施保费补贴政策,农林牧渔几大块只有渔业没有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范围。尽管部分省市统筹资金,对渔业保险给予了一定的保费补贴,但深度和密度远未达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四、工作建议

一是将渔业保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支持范畴,加快补上农业保险短板弱项。根据捕捞和水产养殖两类渔业产业不同特点和保险推进思路,结合地方探索经验,分类推进捕捞渔业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两类渔业保险。同时,考虑到渔业产业情况复杂,渔业保险需求迫切,按照保障品种从少到多、保障水平从低到高、业务操作从简到繁、模式运行从易到难的步骤,分步推进实施,积极稳妥地开展中央财政渔业保险。

二是尽快将捕捞渔业保险纳入中央财政地方优势特色保险以奖代补支持范围。捕捞渔业是农业中极为特殊的生产方式,作业过程中,渔民、渔船、渔获三者共存共生,保住了渔船和渔民就是保住了渔获。换句话说,捕捞渔业保险的关键是依靠保船、保人来实现保产品。目前业务模式已较为成熟,具备全面铺开条件,建议一步到位,将捕捞渔业保险纳入中央财政地方优势特色保险以奖代补实施范围。

三是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的水产养殖渔业保险试点。水产养殖保险在各地已有产品零星落地,取得了一些经验成果。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方式的保险模式,完善水产养殖渔业保险政策,建议参照农业保险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开展经验,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的水产养殖渔业保险试点,为后续全面推广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四是完善渔业保险模式机制。发展“共保”模式,探索渔业互保协会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组建“共保体”,通过一家主保、多家分保,提高承保理赔能力,分散机构经营风险。完善产品体系,引导保险机构加大研发力度,推进气象、赤潮等指数型保险创新应用,提高承保理赔实操性。探索“渔业保险+信贷”,推进以渔业保险保单额度为抵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发挥保险增信作用,为渔业生产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渔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