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渔业互保协会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研究交流学习交流 正文

成果推荐|关于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日期:2019-12-17 08:49:15
来源:农险论坛
分享到:

我国农业保险在化解农业风险,促进农业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切实提升农业保险市场效率,既要解决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共性问题,又要植根于本土解决特殊性问题并进行农业保险创新。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增强农民的保险和理赔意识,提升政府支持政策的效果,运用科技手段和提升保险精算能力,妥善管理农业的系统性风险,缓解保险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一、  农业保险概述

(一)农业保险的特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地域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且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于单个农户和企业承受这些风险的能力低,许多国家建立了农业风险管理框架,其中,农业保险是管理农业风险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农业保险,许多农民可能会采取低风险、低回报的生产经营策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二)农业保险的主要类型

按保障程度,农业保险分为成本保险、产量或产值保险; 按交费方式分为短期农业险( 不超过一年的保期) 、长效储金型农业险( 一般三年以上,投保时交纳一定数额的储金,以利息作为保费,在保险期间不需年年交费) ; 按保险责任范围分为单一风险保险( 只承保一种责任的保险) 、多风险保险( 承保一种以上可列明责任的保险) 、一切险保险( 除了不保的风险以外,其他风险都予以承保的保险) ; 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险、疾病死亡险和意外事故损失险。按农业生产的对象,农业保险可以大致分为种植业保险产品、养殖业保险产品和林木保险等。

二、 结合研究进展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保险,从2004 年起,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保险提出具体要求。虽然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自2008 年以来一直稳居全球第二( 仅次于美国) ,但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效率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农业保险的目标界定不清,导致我国农业保险创新缺乏长期战略性规划

不宜将农业保险的效果和发展农业保险的主要目标混为一谈。农业保险的目标界定不清可能会并降低农业保险运行和政策补贴的效率。农业保险会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农产品产量和价格,以及农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在保险设计中会涉及保产量、保价格,或者保收入的问题,但不应偏离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本质。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农业保险本身并不能解决农业收入低和贫困的问题,不应该被视为提供贫困农民收入的工具。

应当厘清农业保险目标和宏观政策目标的区别。我国农业保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过,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演变,农业保险逐渐被认为具备保障价格稳定和粮食安全、精准扶贫、农村振兴等目标。这可能导致农业保险在创新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产品时,存在短期目标与根本目标的偏离。广撒网式的目标定位不利于制定前瞻性的农业保险发展战略。应当厘清农业保险的制度框架和政策目标,制定长期的农业保险战略性规划。

(二) 不恰当的农业保险设计反而加剧价格波动,农业保险创新的科学性验证不足

提升农业保险效率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产品创新。我国农业保险创新的问题主要在于重视推出新的产品,但在产品设计的技术细节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包括指数保险的指数选取、基差风险的分析与测度等,难以切实降低风险和提高有效需求。

应当避免农业保险创新催生新的风险,加强对农业保险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验证,通过科学严谨的创新切实提高农业风险管理水平,并缓解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不仅关注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而且要注重产品设计细节的完善。

(三) 农户的分散经营特点导致我国农业保险高成本,应改革组织形式

小规模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导致农业保险公司直接承保、展业、勘察定损等环节的经营成本高,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广,差异性大,存在大量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地区,受农业风险影响显著,更加需要农业保险进行风险管理。大部分农民往往难以提供种植和生产的历史数据,导致保险公司面临较高的人力成本、风险成本和信息验证成本。

应当改革农业保险的组织方式,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查勘核损代理的方式,提升农业保险运作效率,并保障农民的保险权益。引入第三方核损代理也是提供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需要。

(四) 缺乏能有效提升农业保险需求的对策,应加强微观层面的研究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市场失灵在各国普遍存在。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对农业保险存在认知偏差,质疑理赔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导致投保意愿不强。农业保险需求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微观层面的农业经营个体特征,以及保险设计因素等都会对农业保险需求造成影响。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保险存在基本面影响。微观层面的农业经营个体特征对其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

我国的农业保险研究应进一步细化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从保险设计的细节或者农民投保行为的同群效应、认知偏差等行为金融学角度,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案。目前国内的农业保险需求研究主要侧重分析宏观层面的因素,缺乏对通过保险设计和识别农民的投保行为偏差提升需求的研究。此外,适当调整我国农业保险的参保原则有助于提升有效需求。

(五) 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效率和效果分析不足

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是国内外各界的共识。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梳理了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原因,包括: 农业的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低、农业保险的市场化成本和保费过高、政府需要参与灾后援助、全球再保险渠道有限、风险管理市场的基础设施不发达、监管需要等。

国内对于农业保险补贴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积极效应,对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效率和潜在负面影响的研究明显不足。深入研究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效率和最优水平,丰富政府支持的形式,将政府补贴的积极作用和潜在负面影响进行权衡,是制定补贴政策的关键所在。

三、总 结

未来,有必要深入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战略性问题,扩大农业保险的服务范围,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大数据、保险科技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降低信息不对称,并提升农业保险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化解我国农业生产分散性造成的农业保险成本过高的问题,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